《2023年一年級數學下學期期末考試試卷分析.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3年一年級數學下學期期末考試試卷分析.doc(4頁珍藏版)》請在匯文網上搜索。
1、2023一年級數學下學期期末考試試卷分析一年級數學下學期期末考試試卷分析為您帶來,希望在考前可以為您提供一些幫助。一、主要成績1.學生試卷卷面清晰,書寫認真端正,正確率高,有15%的學生得了滿分,及格率和優(yōu)秀率都相當高,取得了滿意的成績。2.第一題是直接寫得數的題比較簡單,由于平時在這方面加強了對學生的訓練,大多數學生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失分特別少。3.第二題填空題中的第一小題,看圖填數題是看著計算器的圖來填數,題目明了簡單,學生一看就明白,大多數學生都正確。第六小題是考查學生用湊十法來算題,由于平時對學生在這方面加強了訓練,學生完成得較好。4.第八題看圖列式是由兩道加法題組成的,學生做這樣的題
2、比較容易,正確率較高,大多數學生比較細心,答卷的時間也比較充足。二、學生失分原因分析。1.有的學生學習習慣不好,馬虎現象嚴重,一些非常簡單的計算,好多學生卻因為看錯加減號而失分,一些非常簡單的題,有些卻因為缺乏審題習慣而導致錯誤??梢姡己玫膶W習習慣是學生學習成功的保證。2.第二大題的第二小題是先計算再比較數的大小,題目的難度大了一點兒,出現的錯誤就多了一些。這主要是有的學生能力較差。3.第三大題是把不是同類的圈起來,由于給出的圖較小,印刷又不清晰,學生看不太清,圈錯的特別多。4.第四大題是看圖數一數有幾個長方體,有幾個正方體,有幾個圓柱,有幾個球。學生數錯長方體的特別多,這是因為學生沒有把又
3、大又薄的桌面數出來,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待培養(yǎng)。5.第九題解決問題中的第二小題和第三小題由于印刷不清楚,學生看不清楚是幾只螞蟻、幾個人,數數數錯了,列式也就錯了。五、改進措施(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鉆研教材,分析、研究和探討教材,準確把握教材。、提高自己教學的素質。課堂教學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師除了備好課還必須具有多種課堂教學的藝術。包括組織教學的藝術、啟發(fā)引導的藝術、合作交流的藝術、表揚激勵的藝術、語言藝術、板書藝術、練習設計藝術和動態(tài)調控的藝術等等。2、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情境。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點,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激
4、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3、重視知識的獲得過程。任何一類新知的學習都要力爭在第一遍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探索等活動充分地感知,使他們在經歷和體驗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獲得屬于自己的活用知識,達到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水平。4、堅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由之路。數學教師要經常對自己教學中的得與失進行自我反思,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求改進的措施和對策,總結成功的經驗,撰寫教學案例和經驗論文,以求更快地提高自身課堂教學的素質和水平。(二)加強學習習慣和策略的培養(yǎng)。新教材的教學內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維要求
5、高,靈活性強,僅用大量機械重復的訓練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教師一方面要精選、精編靈活多變的針對性練習、發(fā)展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如:獨立思考的習慣,認真讀題、仔細審題的習慣等等(三)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敖虝壬笨峙率鞘芯傩兆顬槭煜さ囊环N稱呼,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么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yè)。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書,最初出現的“先生”一詞也并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論語中的“有酒食,先生饌”;國策中的
6、“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有德之稱”的說法??梢姟跋壬敝夥钦嬲摹敖處煛敝猓故桥c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磥?,“先生”之本源含義在于禮貌和尊稱,并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首見于禮記?曲禮,有“從于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與教師、老師之意基本一致。如何做好后進生的補差工作是每位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教師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fā),做好以下工作:堅持補心與補課相結合,與學生多溝通,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方法指導;嚴
7、格要求學生,從最基礎的知識抓起;根據學生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努力使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2023一年級數學下學期期末考試試卷分析中的內容不知道對您有幫助嗎?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就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瑯瑯上口,成為滿腹經綸的文人。為什么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yè)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銳地提出:“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yè)生語文水平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論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也通曉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么”。根本原因還是無“米”下“鍋”。于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參考作文書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所以,詞匯貧乏、內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在布局謀篇等寫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須認識到“死記硬背”的重要性,讓學生積累足夠的“米”。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