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練習及答案(共13頁).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桃花源記》練習及答案(共13頁).doc(13頁珍藏版)》請在匯文網(wǎng)上搜索。
1、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閱讀桃花源記,回答下列問題。桃 花 源 記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
2、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 桃花源記選自_ _,原是_ _中的_ _。作者是_ _朝的_ _。是著名的_ _。本文是以 為線索的。其內(nèi)容可歸納為漁人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2. 漁人是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作者寫這一景物描寫的主要意圖是什么?能準確說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語句是: 3. “忽逢”一詞的意思是什么?“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3、什么?4.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 課文是怎樣交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原因、時間、地點、人物的?(用原文答)6. 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樣的美景?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7. “豁然開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 _;現(xiàn)在使用這個成語,除了原來的意思外,還可以形容_ _ _ _。8. 漁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對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9. “便要還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 _;本段中與“要”字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_ _。10. 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11. 桃源人為何“不復出”?12. 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13. “此中人
4、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4. 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xù)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yōu)槭裁礊樵鸽x開?15. 第3段中可以用來證實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的語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外,還反映了他們什么樣的生活狀況和怎樣的待人之道?16. 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或問: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17. 寫高尚人士尋訪桃花源“未果”,“尋病終”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后一節(jié)寫劉子驥是否多余?19. 為什么
5、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作者為何寫它?桃花源記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語句回答: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 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4表現(xiàn)桃花源中自然環(huán)境美好的句子:5表現(xiàn)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6表明漁人總體感受的句子: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二)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么作用?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xiàn)了漁人怎樣的心情?3. “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xiàn)了漁人怎樣的心理?4. “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么內(nèi)容?5. 為什么村人“見漁人,乃大驚”?6“先世避秦時亂,
6、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huán)境是怎樣的?7. 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tài)怎樣?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么?9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作者為什么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 10桃花源中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么?11為什么村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12作者為什么要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13作者為什么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14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15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與現(xiàn)實對立的美好世界?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桃花源記理解探究答案(一)用原文語句回答:1描寫桃
7、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現(xiàn)桃花源中自然環(huán)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5表現(xiàn)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往來種作;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6表明漁人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時亂。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二)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
8、鋪墊。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xiàn)了漁人怎樣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3. “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xiàn)了漁人怎樣的心理?由于“甚異之”,想探個究竟。4. “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么內(nèi)容?初極狹,才通人。5. 為什么村人“見漁人,乃大驚”?村人對陌生人出現(xiàn)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huán)境是怎樣的?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7. 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tài)怎樣?自然環(huán)境:美麗富饒;社會環(huán)境:安定平和;生活狀況:安居樂業(yè);精神狀態(tài):自由快樂。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
9、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作者為什么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 為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蕩,人民生活痛苦而嘆惋。 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zhàn)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10桃花源中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飽受戰(zhàn)亂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生活。11為什么村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對漁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壞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12作者為什么要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達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為什么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
10、“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xiàn)實的無奈。14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yè),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15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與現(xiàn)實對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對美好生活向往,對黑暗社會批判。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漁人)發(fā)現(xiàn)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遷移拓展1 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么? 豁然開朗。2你怎樣看待陶淵明
11、筆下的理想社會? 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3漁人是個怎樣的人?寫漁人有怎樣的作用?漁人背信棄義、不守諾言。寫漁人的作用:一方面與桃花源中人的淳樸好客形成對比,加深了人們對桃花源外社會的認識,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另一方面,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漁人是組織材料的需要。4針對第二段語句作簡要評注。 本段駢散結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連貫流暢,精煉有意境?!包S發(fā)垂髫”
12、又運用借代修辭,增強了語言表現(xiàn)力。5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你能從中聯(lián)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啟示? 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經(jīng)歷一些艱難苦難”6第二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入手描寫的?請你以“桃花源美在”領起,寫兩點賞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桃花源美在社會生活寧靜。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難于桃花源,不復出焉的行為的? 桃花源人在當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但從積極意義上來講,躲避不是永遠的,應該起來抗爭。(談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試題答案】1. 陶淵明集;桃花源詩中的序;晉朝的陶淵明;文學家 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 發(fā)現(xiàn) 進入 作客
13、 辭別 復尋 2.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3. “忽逢”一詞指出漁人是迷路時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預示下文發(fā)現(xiàn)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吧醍愔保ㄏ肟吹教一ㄔ吹谋M頭)4.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 原因:忘路之遠近(迷路)時間:晉太元中人物:漁人6.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句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保ㄉ鐣顚庫o安詳?shù)木渥樱┥钋榫埃海ㄈ藗兒推絼趧?、幸福生活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