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培訓課件-社會心理學(1).ppt
《心理學培訓課件-社會心理學(1).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心理學培訓課件-社會心理學(1).ppt(111頁珍藏版)》請在匯文網上搜索。
1、社會心理學,第一節(jié) 概述,社會心理學是一門有關人類社會行為研究的現(xiàn)代社會科學,即研究個人心理與社會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是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帶有中間性、邊緣性質的獨立學科; 1875年德國學者謝夫勒最早提出。,本書概念:社會心理學是關于社會情境中個體的心理現(xiàn)象及其行為規(guī)律的科學。 誕生標志: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出版社會心理學:大綱與資料集、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出版社會心理學導論,第一單元 研究對象和范圍,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側重于心理學的定義:對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研究,以了解和解釋個體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影響及其變化(現(xiàn)實、想象、隱含的影響)
2、美,奧爾波特兄弟 側重于社會學的定義:是關于社會互動的研究,以群體生活的心理為基礎,強調以習慣來解釋人類行為,認為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的心理學有賴于對個體生活在其中的歷史的與社會環(huán)境的理解。美,艾爾烏德 介于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定義:強調社會心理學研究特定生活條件下個體心理活動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變化規(guī)律,著重研究社會關系、社會情境、個體的心理反應以及個體內在的心理因素。中,潘菽,本書認為: 社會心理學是關于社會情境中個體的心理現(xiàn)象及其行為規(guī)律的科學。,第一單元 研究對象和范圍,二、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 行為是有機體的反應和反應系統(tǒng)。 社會行為:是人對社會刺激作出的回答,社會行為及其發(fā)展取決于其所處的情
3、境。 勒溫:B=f(P,E) B(behavior)行為,P(person)個體;E(environment)個體所處的情境;f(function)函數關系 社會心理:是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過程,是社會因素引起并對社會行為具有導向作用的心理活動。,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的關系,第一單元 研究對象和范圍,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個體層面:個體社會化與自我意識、社會知覺、態(tài)度、動機、社會學習等; 人際層面:個體間相互作用與人際關系、人際溝通等; 群體層面:群體凝聚力、群體心理氛圍、個體與群體的相互作用、社會影響等 社會層面:風俗、時尚、階段、階層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國民性等。,專欄2-1 兩種
4、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第二單元 社會心理學簡史,美國學者霍蘭德三階段理論: 哲學思辨啟蒙期 關于“人性”的哲學爭論:人本善、人本惡 經驗描述形成期 19世紀上德國民族心理學:拉扎魯斯、謝夫勒、馮特 19世紀中法國群眾心理學:塔爾德模仿率、迪爾凱姆、列朋 20世紀20年代英國本能心理學:達爾文、麥獨孤12種本能 奧地利的精神分析派:弗洛伊德 實證分析確立期 奧爾波特、勒溫等,第二單元 社會心理學簡史,實證分析確立期 先驅:特力普里特(美)、莫德(德) 奧爾波特社會心理學、墨菲夫婦實驗社會心理學 1. 瑟斯頓、李科特:態(tài)度測量 2. 謝里夫:游動效應 3. 莫里諾:社會測量法 4. 勒溫:群體動力學
5、二戰(zhàn)后多元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跨文化社會心理學(美),第三單元 研究方法,一、原則: 客觀性原則:中立 系統(tǒng)性原則 理論結合實際原則 倫理原則 研究者必須采取保護被試的措施和步驟 研究者應評估研究計劃的道德可接受性 研究前,研究者應向被試說明研究計劃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試同意;在特殊情況下的欺瞞須經同意,并在事后向被試說明,求得理解 被試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對被試提供的資料應加以保密,如公開發(fā)表,須經被試同意 不得和被試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關系(工作關系),第三單元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觀察法 自然觀察 參與觀察:觀察者隱瞞自己身份 調查法 訪談法 結構訪談、非結構訪談 直接訪談、間接訪談
6、 問卷法:標準化、收效快 結構問卷、無結構問卷 發(fā)送問卷、訪問問卷、郵寄問卷 問卷設計原則:目的性、全面性、非歧義性、非暗示性 檔案研究法 實驗法: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常識的區(qū)別,第四單元 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描述現(xiàn)象 解釋事實 探求規(guī)律 預測行為,社會學習論 社會交換論 符號互動論 精神分析論,勒溫:“好理論,最實際”,一、社會學習論,起源:行為主義(班杜拉、沃爾特斯) 學習機制: 聯(lián)想:經典條件反射 強化:強化物;正強化、負強化 模仿:榜樣;父母與重要他人 觀察學習: 班杜拉: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xiàn)過程動機過程(外部強化、替代性強化、自我強化) 不足:忽視情境、外歸
7、因、關注行為,二、社會交換論,霍曼斯、布勞、埃莫森 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準則,個體為了在交換中獲得最大收益,減少代價,使得交換行為本身變成得失的對照;社會交換關系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的人們的自愿的活動,不僅存在與個體之間,而且存在于群體和社區(qū)之間。 互動維持的條件是:擴大收益、縮小代價或擴大滿意度、減少不滿意度的平衡。 基本觀點:成功、刺激、價值、剝奪-滿足、侵犯-贊同命題,“人們之間的互動是物質與非物質的一種交換”,三、符號互動論,詹姆斯、米德、布魯默(“符號互動”)、庫利、杜威、庫恩、威因斯坦、戈夫曼 基本假設:個體對事物采取的行動是以該事物對其意義為基礎的;事物的意義源于個體與他人的
8、互動,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個體在應付其所遇到的事物時,往往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事物對他的意義。 強調事物的意義、符號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意義存在于互動中。,三、符號互動論,主要觀點: 1、心智、自我和社會的形成發(fā)展以使用符號為前提; 2、語言是心智、自我形成的主要機制; 3、心智是社會過程的內化; 4、個體具有能動性; 5、行為受認知信念的制約; 6、身份與身份的意義存在于互動過程中; 7、自我是社會的產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動的結果。,四、精神分析論,弗洛伊德 意識、潛意識、前意識 里比多 快樂原則與現(xiàn)實原則 生本能與死本能 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榮格:心理分析 情結與夢 發(fā)展?jié)摿?/p>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心理學 培訓 課件 社會心理學